張松麥芽糖:一鍋百年不變的甜蜜承諾
在桃園某條安靜街巷裡,有一家低調卻飄著古早味香氣的老屋,屋內架上陳列的,不只是誘人的麥芽糖,更是一段跨越百五十年的家族記憶。
這鍋糖的根,從清朝便已深植土地。第一代張松自大陸來台後,帶來的是傳統的製糖技術與一股拼搏精神。沒有華麗店面,只有爐火上那一鍋鍋琥珀色的糖漿,不疾不徐地翻滾著,像時間在裡面慢慢醞釀、沉澱。這就是「張松麥芽糖」。
#傳承:一段父子之間的承諾
現今的傳人,張琮翔,是家族第四代麥芽糖職人。對他來說,這不只是一門手藝,而是一份從小根植心底的情感。
他的童年,是在奶奶的照顧下長大的。那棟由阿祖親手一磚一瓦蓋起的老屋,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居所,更是張家情感的核心。奶奶常說:「房子不能賣,這是張家的根。」這句話,也深深刻進張松的心裡。
年輕時的他原本沒有想過會接下這門手藝,但父親生病時,他毅然放下原本的生活,回來守住店面,接過那鍋糖,也接過父親臨終前的那句:「要接下去,不能讓它斷。」他沒有多說,心中只暗許:「我會守好。」
#堅持:只為那一口最單純的甜
張松麥芽糖堅持使用最古早的製糖工法,不加一滴人工香料或防腐劑,原料只有三樣:小麥、糯米與水。這看似簡單的組合,麥芽自己種植,待長成後還要經過長時間的熬煮、攪拌與控溫,每一鍋都要顧火三~四小時,稍有分心就會焦化。這過程辛苦、繁瑣,一天做不到幾斤,但張琮翔從不偷工減料。他說:「這糖要做給大家吃的,怎麼可以加奇怪的東西?」
對張琮翔而言,「沒有麥芽糖,就沒有我。」這句話,道盡的不只是職人的自豪,也是一種對祖先的尊重與對土地的感情。
#無奈:百年老店的生存難題
然而,時間從不因堅持而停下腳步。張琮翔接手張松麥芽糖至今超過20年,面對的是時代的急速變遷:消費習慣轉變、房屋持分問題難解、體力不支、接班人缺乏——每一項都是沉重的壓力。
他的堂兄弟姐妹都有各自的生活與工作,沒有意願一起接手麥芽糖事業,自己也不忍心他們過這樣日曬火燒、手起水泡的日子。他也理解現在年輕人重視生活品質,愛冷氣房,不願進入這樣辛苦的產業。他淡淡說:「到了一個地方,緣分到了就停了。」
張琮翔語氣平靜,卻隱藏著一種不願說出口的無奈。他從不抱怨,只是靜靜地繼續做糖。他說:「我不做,就真的會消失。」
為什麼你該來買這麥芽糖?
張松的麥芽糖,不只是糖,是一段歷史的延續,是一個家族四代人的共同記憶,更是一位兒子對父親、對祖先的承諾。
這糖,吃起來不黏牙,甜中帶點淡淡的麥香,是天然發酵出來的滋味;沒有人工甜味,卻比市售糖果更讓人回味無窮。
張松麥芽糖堅持「不靠包裝、不打廣告」,只有一份真誠與手感。每一罐糖,都是他親手熬出,沒有批量生產的冰冷感,只有職人一顆想守住味道的心。
這一罐糖,不只甜在嘴裡,也甜進了心裡。它的重量,不在於克數,而在於背後百五十年的歷史厚度。張琮翔常說:「這糖不是我發明的,但我不做,它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。」
#我們不能決定歷史會被怎樣記錄,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參與它的延續。
支持張松麥芽糖,不只是購買一罐純天然的古早味點心,更是守護台灣老手藝的一種行動。
或許有一天,這糖真的不再有人做了;但只要你吃過、記住它的味道,它就還活在我們的記憶裡。